水下潛水(尤其是休閑潛水)的突發情況多與裝備故障、環境變化、身體不適相關,核心應對原則是“保持冷靜、優先保障呼吸與浮力、科學操作、及時求助”。以下按“常見突發場景”分類,梳理具體應對方法,同時附上通用安全前提(避免突發情況的基礎)。
一、通用安全前提:減少突發情況的“預防措施”
突發情況的應對,始于下水前的準備——多數危險源于準備不足。需提前做好3件事:
裝備檢查(下水前必做):
呼吸裝備:檢查面鏡是否貼合(無漏氣)、二級頭呼吸是否順暢(吸氣不費力、呼氣無阻滯)、備用氣源(如備用二級頭)是否固定到位。
浮力裝備(BCD):測試充氣/放氣閥是否靈敏(按壓充氣閥能快速充氣,拉動放氣繩能順暢排氣),確保低壓充氣管(連接氣瓶與BCD)無破損。
配重系統:確認配重帶/配重塊固定牢固(不會脫落),且配重重量合適(水面直立時,BCD放氣后能輕微下沉,吸氣時可浮起)。
通訊裝備:若潛水深度>10米或組隊潛水,攜帶水下對講機(檢查電量),或提前約定手勢信號(如“上升”“有問題”“氧氣不足”)。
環境了解(出發前確認):
提前查潛水點的水流(是否有暗流/急流)、能見度、水溫(選擇對應厚度的潛水服,避免失溫)、潛在風險(如礁石、海洋生物、沉船殘骸)。
若為陌生水域,優先跟隨當地潛導(熟悉環境,能預判危險)。
身體狀態(下水前評估):
避免感冒、鼻塞(鼻塞會導致耳壓無法平衡,引發中耳損傷)、疲勞或飲酒后潛水(酒精會影響判斷力,且加速氧氣消耗)。
若有基礎疾病(如哮喘、心臟病、高血壓),需提前咨詢醫生,確認是否適合潛水。
二、常見突發情況及具體應對方法
場景1:呼吸裝備故障(最緊急,優先保障呼吸)
呼吸是潛水的核心,一旦二級頭(咬在嘴里的呼吸裝置)故障,需按“優先用備用氣源→緊急上升”的邏輯處理:
情況1:二級頭吸氣困難/漏氣
先嘗試“清二級頭”:若因進水導致吸氣費力,可按住二級頭的“purge閥”(排氣閥),用力呼氣——氣流會將二級頭內的水排出,恢復正常呼吸;若漏氣(呼氣時氣體從面鏡或二級頭縫隙漏出),檢查面鏡是否戴正,或二級頭咬嘴是否松動(若松動,重新咬緊或調整咬嘴位置)。
若清障后仍故障,立即切換“備用氣源”:用手摸到胸前/腰側的備用二級頭(通常掛在BCD上),快速咬入,同時向潛伴做“有問題”的手勢(手掌攤開,左右擺動),示意其協助。
若備用氣源也故障(極端情況),立即執行“緊急上升”:保持面鏡貼合(避免進水嗆咳),用嘴緩慢呼氣(防止“減壓病”——上升時肺部氣體膨脹,不呼氣會導致肺泡破裂),同時控制上升速度(≤10米/分鐘,可通過觀察深度表確認),直到浮出水面。
情況2:氣瓶氧氣耗盡(壓力表顯示<50bar)
若自己氧氣耗盡,立即靠近潛伴,用手勢(指向自己的二級頭,再指向潛伴)請求“共享氣源”——潛伴需將備用二級頭遞給你(或你主動取用潛伴的備用氣源),兩人保持近距離(1米內),緩慢上升。
若潛伴氧氣耗盡,你需主動遞出備用二級頭,同時用手扶住潛伴的手臂(避免其慌亂中掙扎),帶領其勻速上升(上升過程中提醒潛伴“緩慢呼氣”)。
場景2:浮力失控(導致快速下沉或上浮,易引發碰撞/減壓病)
浮力失控多因BCD充氣/放氣不當、配重不合適,應對核心是“快速調整浮力,恢復穩定姿態”:
情況1:快速下沉(BCD放氣過多/配重過重)
立即停止下潛:雙腿并攏,身體保持直立(減少水流阻力),同時快速按壓BCD的“充氣閥”(持續充氣,直到身體不再下沉)——注意不要過度充氣(避免突然上浮)。
若充氣后仍下沉(可能配重過重):解開配重帶的快卸扣(通常在腰側,一拉即可松開),丟棄部分配重(優先丟1-2塊,避免配重全丟導致快速上浮),直到浮力平衡(身體能在水中懸浮)。
若下沉中遇到礁石/障礙物:用手臂護住頭部和軀干,避免碰撞(碰撞可能導致面鏡脫落、潛水服破損),同時繼續調整浮力。
情況2:快速上浮(BCD充氣過多/配重過輕)
立即停止上浮:身體前傾,頭朝下(降低重心),同時拉動BCD的“放氣繩”(或按壓手動放氣閥),緩慢排氣——排氣時小口慢排(避免一次性放氣過多導致突然下沉),直到上升速度降至≤10米/分鐘。
若上浮速度無法控制(如被暗流帶動):保持緩慢呼氣(絕對不能憋氣!憋氣會讓肺部氣體膨脹,引發氣胸),同時觀察周圍環境(避開礁石、船只),浮出水面后立即打開BCD的充氣閥(充滿氣,確保在水面漂浮)。
場景3:身體不適(耳壓失衡、失溫、抽筋,易引發連鎖危險)
情況1:耳壓無法平衡(下潛時耳朵疼痛)
立即停止下潛:上升1-2米(減少耳部壓力),嘗試“耳壓平衡動作”——常用兩種:①捏鼻鼓氣(捏住鼻子,輕輕向鼻腔內鼓氣,直到耳朵聽到“噗”的一聲,說明耳壓已平衡);②吞咽口水/打哈欠(適合輕度耳壓不適,通過吞咽帶動耳咽管打開)。
若多次嘗試仍無法平衡:說明可能鼻塞或耳咽管堵塞,立即上升至水面,放棄本次潛水(強行下潛會導致中耳損傷,甚至鼓膜破裂)。
情況2:身體失溫(水溫過低,出現發抖、乏力)
立即停止潛水作業:向潛伴示意“需要上升”,兩人勻速上升(避免因乏力導致浮力失控)。
浮出水面后:快速脫掉濕潛水服,換上干燥的保暖衣物(如沖鋒衣、保暖內衣),喝溫熱的非酒精飲品(補充熱量,避免飲酒——酒精會加速熱量流失)。
若失溫嚴重(出現意識模糊、無法行動):立即尋求醫療幫助(失溫可能導致低體溫癥,需專業復溫處理)。
情況3:肢體抽筋(多發生在腿部、腳部,因水溫低或肌肉疲勞)
保持冷靜,避免掙扎:抽筋時掙扎會消耗大量氧氣,且可能導致身體失衡,先緩慢呼氣,保持浮力穩定(BCD輕微充氣,確保身體懸浮)。
自我緩解抽筋:
腿部抽筋(小腿后側肌肉):伸直抽筋的腿,用手抓住腳尖(或腳蹼),向身體方向緩慢拉動(持續5-10秒,直到肌肉放松),同時緩慢按摩抽筋部位。
腳部抽筋:彎曲腳踝,將腳尖向小腿方向勾(或用手按壓腳掌),緩解肌肉緊張。
若自己無法緩解:向潛伴做“幫助”手勢(手掌向上,上下擺動),讓潛伴協助拉伸抽筋部位,緩解后緩慢上升(避免再次引發抽筋)。
場景4:環境危險(暗流、海洋生物、船只靠近)
情況1:遭遇暗流(被水流帶向未知方向,無法自主游動)
不要對抗水流:對抗暗流會快速消耗體力,導致疲勞,正確做法是“橫向游動”——向水流的垂直方向(如水流向東,你向北或向南游)游動,直到脫離暗流區域(暗流通常有固定范圍,橫向游50-100米即可脫離)。
若體力不足:保持浮力穩定(BCD充氣至中性浮力),身體呈“水平姿態”(減少水流阻力),隨水流漂浮,同時觀察周圍環境(避開礁石、漁網),并通過對講機或手勢向潛伴/水面船只求救。
浮出水面后:若被暗流帶離潛水點,立即打開BCD充氣閥(保持漂浮),揮舞手臂或使用信號棒(白天)、手電筒(夜晚),吸引水面船只注意。
情況2:遇到攻擊性海洋生物(如鯊魚、海膽、水母)
鯊魚(多數情況下鯊魚不主動攻擊人類,除非被挑釁):保持靜止,不要快速游動或拍打水面(避免引起鯊魚注意),緩慢后退,遠離鯊魚。
海膽/礁石:若不慎觸碰海膽(刺扎入皮膚),不要強行拔刺(易斷在皮膚內),浮出水面后用白醋浸泡(軟化刺的鈣質,便于取出),若刺較深需就醫;靠近礁石時保持身體與礁石距離≥30厘米,避免刮傷潛水服或皮膚。
水母(被蜇后會引發疼痛、紅腫):立即遠離水母,用海水沖洗蜇傷部位,浮出水面后用堿性溶液(如肥皂水)涂抹,若出現呼吸困難、頭暈,立即就醫(可能過敏)。
情況3:水面有船只靠近(易被螺旋槳誤傷)
立即發出警示:浮出水面時,若發現船只靠近(距離<50米),立即打開BCD的“信號氣笛”(按壓充氣閥旁的氣笛按鈕,發出尖銳聲音),或揮舞橙色信號旗(潛水專用信號旗,示意船只避讓)。
快速遠離船只:保持身體直立,快速向遠離船只的方向游動,同時觀察船只航向(避免船只轉向時靠近),直到船只遠離后再繼續潛水或上岸。